我院就业创业导师超哥接受中国文化报采访

作者:佚名 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 点击:     责任编辑:xsk       

脚踏实地 求是创新

——访山东艺术学院就业创业导师蓝超

陈丽媛

在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的浪潮中,大学生群体无疑是最为活跃的力量。走在创业道路上的大学生们对创业有着怎样的认知?在与入驻高校的校友企业对接中,大学生又该如何发挥自身才干?如何做才能让创业之路走得更宽一点?日前,笔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山东艺术学院就业创业导师蓝超。

笔者:当前大学生创业现状如何?存在怎样的问题?

蓝超:对于创业,目前学生们普遍认为,做出一本精致的计划书,再加上满腔激情,自己就成功了。但计划书谁都可以做,进入社会3至5年的大学毕业生,他们对计划书的设计一定比在校生成熟。

有的学生想得很多,但迟迟没有行动;有的则敢打敢冲,几个志趣相投的人凑在一块儿,觉得这事儿可干,就开始张罗。他们从兄弟意气出发,相互间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,更未从长期发展规划考虑公司未来。

创业分几个阶段,初期是最难熬的。就像毛竹的生长,在最初的5年里,哪怕周围环境再好,都生长缓慢。但这5年间,表面上默默无闻的毛竹,其实一直在壮大根系,酝酿着日后的辉煌。

创业过程中前期积累越多,对企业的后续发展越有助益。现在许多学生急于求成,根本坚持不下来,企业还没上规模,就已经散伙。

一个学生跟我说,他们朋友4人合伙做生意,房租交了18万元,但具体干什么却没想好。创业的前提是,明确自己的底线,准备好承受可预见的结果。

笔者: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,各个县市区都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,也有校友企业开始入驻高校。在校大学生和入驻企业应该如何对接,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意潜能?

蓝超:在客户需求面前,大学生的创意往往跟着跑偏。2003年,我到一家广告公司实习,那时,一门心思地想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上。但做完第一单,我就离开了,因为,我觉得自己的创意未被尊重。我用了一天时间为对方做广告牌,但最后字体、背景、颜色等全被改了,改完后就是简单的红底黄字。如果一开始就告诉我不需要创意,10分钟我就能干完。现在的大学生也常面临这种问题。

企业应多尊重学生的想法,可以将学生的创意拿给专属创意团队参考,若符合企业发展,便应采用。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该被压抑,需要学校、企业和社会用心呵护。

也有学生会认为,自己什么也不懂,到企业后,他们说什么,自己照做就是。这还是因为能力不够。如果专业知识掌握得牢,还是能提出不错见解的。

笔者:对于正在创业或准备创业的大学生们,能否结合自身经历,提些建议?

蓝超:我从大二开始跟着老师一起做艺术培训学校,那时,一个人坐车在山东省内转一圈,一共招了不到30个学员。2005年毕业后,我留校任辅导员,一年后,觉得不是我想要的生活,于是回青岛跟人一起办艺术培训学校。那时,青岛的艺考培训学校很少,我认为应从青岛周边招生,但合伙的老大哥坚持从济宁招生,结果两地都未招到学生。前后不到3个月,赔进去20多万元。

后来,老大哥承受不住打击,载着我直往路边电线杆上撞,我很伤心,之后,又回到学校,继续担任辅导员。这样,一干就是3年,期间,我从未打消过再办培训学校的念头。因为,自2002年到2008年,我从未离开过这个行业。起初,我认为艺术培训市场至多再火三五年,但随着对政策的了解,我认识到,该市场还会火下去。企业若想生存下去,对政策的认知很重要。

当时,在青岛买一套房只需十五六万元,但我把钱拿去创业了。创业失败时,我妈骂我说:“这么年轻,什么都不懂,你就敢弄。”我对她说:“虽然上次投资失败了,但我学到了很多经验,而且我要是想不开死了,你还得替我还钱,那对你是双重打击。”我妈听到这儿就笑了,之后再也没埋怨过我。但她还是担心,每当我打算做新的投资时,她都会问:又弄这个干啥?我就回答,人活着总得干点儿事儿。干事儿的人得有干事人的状态。27岁前,我常和朋友喝酒唱歌到深夜,自打决心干事业后,就改掉了不好的生活习惯。